機 會 ,總 留 給 有 預 備 的 人

隨機選讀

標籤

2006/10/21

排球情緣

昨晚,收到一位學生的電郵,看過之後,心裡為之一沉,與其將青春投資在象牙塔內的文章,還不如對身邊有血有肉的年青人來一點鼓勵。巧合的,今個星期所有令我關注的都是排球隊的學生...

今早,難得學校甲組排球隊在住處附近的體育館進行學界賽事,即使面對論文日漸逼近的死線,但也忍不住到場打打氣。帶隊的同事 Y 同是活動組的拍擋,也是兩位女兒的母親。當我與家母在三樓茶餐廳享用早餐,同事 Y 捨棄與愛女渡日的機會,帶領代表隊已經在四樓的場館進行熱身,場邊也有十數名同校學生到場觀戰。

作為教師,即使坐在觀眾席,身份上總不能和學生平起平坐。自己的出現其實也頗為尷尬,正面而言,能為學生帶來正面的鼓勵固然理想,但又擔心學生存有心理上的依賴,尤其是自己要離開的時候,生怕影響在場學生的士氣,因為你帶來的,正正是那無形的支持,而非扣球、發球的技巧。

作為觀眾,總覺得中途離場可是一種令人痛苦的決定,尤其是我方分數數陷入劣勢,場上的人也察覺到你的離開(因為場上多是女性),即使是缺少一個支持點,但卻是頗為「阻眼」,當然我無意將自己無限放大,而且作為運動員,這都是要克服的一環,記得以前母校的學界賽,哪會像那些喇叭拔草,有聲勢浩大的「粉絲」,個別的主力有七星伴月的襯托,能夠參賽,首要的是能夠發揮平日的鍛鍊,勝負只是次要,即使走進數學課,我也強調發揮過程上的努力,而非著眼最後的分數。

作為法定的代父母,我們也履行照顧學生的家長責任(Parental Care)。比賽以外,學生也得面對學業,尤其是臨近測驗,派卷出來的結果,令不少家長也大為緊張,有的會勒令其寶貝削減活動時間,或以成績作為活動的籌碼。但對不少學生而言,活動可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上一個重要的支持點,面對這個局面,我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取得平衡,我們又是否了解自身的價值取向,而非純粹執行「當局」的政策?

後記:最近自己有兩位學生因要應付排球賽而要求補課暫停(但學業情況也令人關注),也有學生因傷患而可能放棄排球(更難過的,是她同時受到家人指責浪費醫藥費),作為運動員本身,面對家人、學業、比賽之餘,也會有面對傷患的機會,這麼樣的經歷,多少跟教改鼓吹的全方位學習殊途同歸,身為人師,我們又會否具備勇氣,陪伴學生,共同承擔風風雨雨?

再後記:下午有色士風的考試,所以臨走時只和數名學生表示午後有考試,幸好此刻我方追回一局,記得有一段領先五分的局勢,那一記扣殺,意外擊中人家的頭彈出界外,同時也給對手一記重創,連場外的我們多少也有點洋洋得意,可小要小看這班小妮子的威力。一比一的局數,一切也回到起點,即使此刻離開,多少不會有太大的遺憾。

再再後記:肯定是肥醫生的介紹,早前寫了一篇《行政 Look.專業.敬師》,談及外表與內涵之間的想法,承蒙修兄轉載,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我不會否認我的虛榮心,哈,早前也著家父少買一日方向報星球報,只是更想不到,一起床,家父已經買了成報,仔細閱讀一番,唉,早知寫多些關於家長的評論。

測驗完成

本週有數學科統測,自己也趁機調整工作量,也從改簿機變成碩士生,希望下週初前能做好課程習作。

測驗完成,逐頁批改,逐題分析,逐個檢視,每當看到一些早已有先兆的問題學生,卻未能安排補課補測,難免有些感慨;另一方面,看到一些努力付出,但與收穫不成正比的學生,無論是犯上「低能的錯誤」還是能力有限,換來兩行眼淚,自己在保持課室管理同時,只有逐一安慰(對全班安慰恐怕會縱容那些大懶蟲)。

人非草木,不過要留的是經驗,而非痛苦。人生路漫長,喊夠,也得盡快上路,未來還有很多機會等你。

2006/10/15

極地生活

「治標又治本,註定變標本」教會講道中聽到這個。
聽起來過癮,但發現那有可能成為自己一個死穴。

記得早前撰文對自己得使出三頭六臂處理學生事務,無論中三級數學科、男童軍團、活動組、自己班的內務等,工作上凡在其位的都悉力以付。追求完美主義的我,理性上當然知道世事豈如人意,但也很少把「無愧於心」掛在嘴邊。不過事事毫無保留,而無量力而為或許都是自己一個很大的試探。即使是量力而為,也要求自己挑戰極限,有時連自己鬧學生都會說:「你個腦未用盡...」細心一想,終日在極地生活,也總要適時歇一歇。

即使口裡嚷著要追求完美,工作之餘也完也走去進修,但作為兒子、作為朋友、作為情人等(如有的話)...,這裡卻甚有進步空間。

主流的社會文化講求效率,追求有限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有時自己也漸被同化,而少問自己,怎樣才是適合自己的步伐?

除了繼續改簿,我想是時候重新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當然,我想我還是比較幸福的一員,至少我還有時間去整理自己凌亂的思緒,化成文字,留個印記。

2006/10/14

朝七晚九的生活

或許朝七晚九的生活維持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即使是具意義的教育工作,但同時也是勞心勞力,若然消耗來不及補充,自己難免變得有點呆滯,即使返到團契看到朋友,自己變得寡言已不在話下,甚至連寫 blog 的心也沒有。鬼咩,改簿終日的生活,對生命可會有很多啟發?

連雙親見自己每晚近十時才回家,也忍不住問道:「真的有哪麼多要批改的家課?」計計數,科組規定每循環得發 2.5 份習作(每份習作則不明文規定有六道算術題),即是說,在下任教 4 班數學,七個上學日便得發最少 10 份家課,即是說七個上學日便得批改最少 10 份家課,扣除週末日我大約能批改 3 份家課(多於 3 份的話,我會生厭),平日我每天得最少批改 1 疊家課。

當然上面是從最小化角度出發。

但從學生角度,每個循環只有 6 次見面的機會,即是說要每循環發放 2.5 份習作,那就每 2 次見面便得發放 1 份家課。

「少 1 份家課也不行嗎?」其實根據教學時間表,每一課的教學時間平均只有 1.5 個循環,即是說這段時間你最少也得發 4 份家課,但往往每一課有多達 6 至 7 個單元,要是你一份家課涉及 2 個單元,到你收齊家課直至發還給學生時,教學進度應該之後 3 至 4 個單疇的事。若屆時你才發現部份學生跟不上進度(例如「抄襲家課」),那麼你得考慮如何調整課堂教學,是「繼續前進」還是「回到前頁」。(這樣,別妄想其他學生自動自覺自行預習,而任由你在堂上指導其他能力稍遜的學生)。即使表明解說是為個別學生,但若公開當時人,難免學生「感覺唔好」,但多數人卻不會自省,總認為事不關己。

「少 1 題題目也不行嗎?」家母所言,非不無道理,只是每次收齊家課已是一項偉大工程(雖則在同儕間自己非常「幸福」,建立了令人羨慕的系統),但題目涉及的範疇也相對減少,也是一個限制。

家課量背後的隱藏假設
雖則有家長指學生家課太少,但個人愚見,重點是否在於「量」的問題?我甚至懷疑,家長會否因詞窮而未能道出問題癥結?

2006/10/10

墓誌銘

背景:完成學生事務的跟進之後
地點:教員室
時間:下午五時

(改簿中,進度:70%)

廿題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連同每行的步驟、格式等,全班44人,於是乎整整四小時,呆在工作間,狠狠批改這近九百條算術題,連同上一趙習作的改正...想起早前學生被我勒令三日內完成超過200多條有關指數定律的習題,今云自己可謂感同身受,嗚嗚~~

(半小時後...)

終於改好啦,然後就較家課的常犯問題加以綜合,逐一剪貼、影印,略作簡評...

(再半小時後...)

終於完成了,但枱頭還有 2A 班兩疊、3D、3E 各一疊...生活,依然充實。唯有寄情文字,用墓誌銘以示吾志。(補充:晚上時間十點,終於「捨得」離開工作間,明天的課,第一二三四堂直落,更要命的是其中三班將開新的一課)

= = = = =
是日有四社幹事就職禮,當中有張很趣緻的,社導師及兩位屋主,四目互不相交,連後面的人也一樣,哈。

未完的數學堂

我的學生活動

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