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 會 ,總 留 給 有 預 備 的 人

隨機選讀

標籤

2006/07/31

攝影.攝影背後


(昨晚從長沙返港,相片攝於吉首流紗瀑布)

不日發放:張家界鳳凰仲夏自遊行全紀錄

2006/07/30

湖南遊:程序、心得

前言
說是遲來的筆記,應該話是我不想即時上載,招人議論,但供參考倒是無妨。
程序

24/7:(午)抵達長沙,與旅伴會合,二人到火車站買硬坐車票
24/7:(晚)於長沙火車站用餐,再乘火車硬坐往張家界

25/7:(早)五時抵張家界,到旅舍放下背囊,八時抵森林公園
25/7:(午)再合伙同遊黃獅寨、金鞭溪,五時抵肖老師家
25/7:(晚)四人於民宿大休、洗衫

26/7:(早)遊天下第一橋、烏龍寨、點將台,盡情拍照
26/7:(午)邊行邊吃,行十里畫廊、水繞四門,四時返市中心
26/7:(晚)查詢往鳳凰古城交通,遊市集、嚐當地小菜

27/7:(早)往汽車站上車,中午抵鳳凰古城
27/7:(午)到青年旅舍小休,遊七星塔、吊橋
27/7:(晚)嚐街頭小食、大熱天時食西瓜

28/7:(早)往汽車站上車,向阿拉營方向出發
28/7:(午)遊冓良苗寨、古妖潭,瘋狂拍照
28/7:(晚)返鳳凰,在黃絲橋下車,繼續拍照

29/7:(早)往汽車站上車,十時抵吉首火車站寄存行李
29/7:(午)乘車抵德夯苗寨,步行一小時看流紗瀑布
29/7:(晚)抵火車站,晚飯後乘火車硬坐往長沙

30/7:(早)探訪三自教會,進行崇拜
30/7:(午)乘港龍航空返港

心得

旅程涉及行山活動,且找體力相若的伙伴,行山時不會有人太過落後或超前。

利用搜尋器,瀏覽旅遊局、本地討論區,甚至個人網誌,對計劃旅程日數、預算開支、活動內容絕不可少,其實也可省下親身往旅行社逐一打探的麻煩。(連火車班次、森林公園的地圖也可上網找到)

機票對整體支出尤關重要,別只在細節上費神慳儉,由深圳返大陸平好多。

別獨自乘火車硬坐(尤其是女仔),一個人鬧交都輸蝕,車上也別期望可熟睡。

加入國際青年旅舍協會做會員,到處投宿無往而不利。

在旅舍留意景點資訊,留意影相熱點,到時人多也來不及想。

旅程期間一切消費,旨在刺激當地經濟,吝嗇太過,算計太盡,只會錯過享受機會。

2006/07/23

向張家界出發 ( + 校內廣告)

左扣右扣,難得前後約有一個月的假期。思前想後,決定用一半時間置身事外。選擇旅遊,事關我們常常鼓勵學生要有多元視野,自己不身體力行擴闊眼界(一方面爭取機會,另一方面拒絕非必要的工作),怎麼說也不太像樣。

先交代明天出發的張家界七天自遊行,同行的有另一位遠足導師。
去程:KA720 24/7 2:50p 香港 > 長沙
回程:KA721 30/7 4:35p 長沙 > 香港

即是說,抵達後首個挑戰便是要找往張家界市的交通工具。張家界風景主要是山景,計劃途徑地方包括兩山(天子山、黃石寨) 兩峽(金鞭溪、十里畫廊),而一洞(黃龍洞)一湖(寶峰湖)應該去不成,另外也會參觀一個古城。

當地天氣暫時也不太理想,所以都會預備各種雨具。聞說湖南菜較辛辣且油膩,所以都會預備少許乾糧。住宿方面,也是另一個挑戰,四個字:「隨機應變」,由於事前並無預訂,我們視乎行程進度,但多數會找青年旅舍。


所用的背囊陪我走了不少的路,雖則離境使用是第一次。

出發前有朋友正為感情事煩惱,作為朋友雖然身在遠方,但需要時,手機號碼還可以聯絡得上(最多我寄回有關電話費帳單)。家人方面,相信多少總有顧慮,只是不輕易流露出來。當然,上述所有不明朗因素都值得關注,雖然我們已在香港徹底搜查所有網上資料,至少不比我撰寫論文回顧文獻所用的時間少。

簡介一下旅程,好讓大家了解,也請有心人代禱紀念。(至今暫時收到三個地址,如果有興趣收集名信片的話,可給我聯絡地址,我會於明日十時前再檢查電郵)





===========================
[學校廣告]男童軍暑期康樂營須知

甲:活動目的
團結隊員:無論新人舊人,盼望大家增進認識,做到上下一心。
玩:讀書有時,康樂有時,走在一起來輕鬆一下。

乙:活動須知
出發之前:檢查裝備(適量 $ $、防蚊用品、梳洗及個人用品、有蓋水樽、替換衣物、…,個人藥品、雨具、小食等則按情況自行預備)、提早就寢,預備精神。
集合時間:七月三十一日(星期一)中午十二點十五分
集合地點:葵興地鐵站大堂,屆時向李sir及張sir報到
入營安排:請團員務必準時到達,以便一同出發。
活動期間:主動參與活動、主動分享心得、主動讚賞他人
用膳時間:難得與其他手足相聚,應珍惜相交時光。
休息時間:保持安靜,停止一切活動,單單就寢。
衣著須知:屆時會有戶外活動,建議預備運動衣著。
營地範圍:請勿擅自離開營地。

2006/07/21

問卷調查

收到校友評議會的電郵通知,原來之前做了這個問卷調查。而每次看類似的調查,我也會很有興趣了解問卷提問的用句及背後價值觀,例如結果裡提到「家長可從哪一方面能最有效地協助減低教師壓力...」,當中是否暗地裡控訴今日的家長多是製造麻煩,為教師增添壓力?(先旨聲明,我個人雖然很怕家長對學校的核心價值指指點點,但若彼此長期處於對立的狀態,最終受影響的肯定包括學生。)

只可惜,沒有約束力的建議,沒有號召力的行動,政府大可不用理會。

口述歷史

見到家父提到自身歷史而眉飛色舞,又從網絡看到這個大學生的口述歷史(七十、八十、九十年代),或者就以在下這個千禧年代大學生講講,希望多少都能勾起大家一些聯想吧。

猶記得,在學時教改的宣傳攻勢一浪接一浪,董特首大力提倡高等教育普及化,於是乎出現副學士,入到去的由中五剛畢業到中年都有。而高等教育學額的大幅增加,是故人們會由以前憂慮「沒有大學取錄」而變成今日憂慮「只有嶺大取錄」。另一方面,補習社也不像今天有如雨後春筍,而且參加補習多數是成績稍遜,或跟不上學校進度才參加,即是為求合格過關,不像今天為了確保考試奪A而花錢。

再回想,在下除幼稚園外,由低班至中七都從未轉校,名副其實就讀「一條龍」學校(據聞小學部曾貴為全港十大名小學)。雖然兒時跟隨家母返基督教的教會,但就讀的卻是天主教的學校,不過當時腦筋未開,都是被人問起才去思考,但最後得到的答案,實際得黎又耐人尋味。「無啊,全區只有這個學校不用計分,可以直接攞申請表。」不過中學部的活動範圍卻是小得可憐(只有2500平方米,比標準足球場的一半還要小),連標準的籃球場也欠奉,想睇波甚至要企埋場內範圍,隨時一個誤傳,食波餅兼賠眼鏡都均有可能。

中三選科,本身愛數字多過愛文字,對數理科也較具自信,選擇理科絕對是不二之選(到放榜之日更加肯定自己是數理科的料子,但怎也想不到今天自己竟修讀文學碩士)。母校當時奉行雙精英班,而綜觀能夠進入附加數班的,近七成都是同班同學,可能那時候大家未知文科生可會有什麼出路,問到自己從理的因由,除了想預科時修讀 Pure Mathematics,看看該科有多大挑戰之外,也只有入附加數班才可以參加香港奧數比賽吧(在初中期間,已經開始打探同校師兄的參賽情況)。

金融風暴前,居住私人住宅,經濟問題不算明顯,但自己從中六開始便靠為人補習來負擔自己的生活開支。對象主要是校內師弟,實在要多謝老師們推薦,而自己也初嚐萬元戶的滋味。至於較早期的生活,午間通常多數去明愛飯堂食碟頭飯,但可以肯定不會花多於廿元,而且也不像今日學生奉旨有杯餐飲,一年內午餐有餐湯有主菜有甜品有飲品的情況(通常是去農場餐廳,類似今日的椰林閣啦)可謂寥寥無幾。

此外,間中也會參加學校團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教中學也可有基督教團契,而活動量也絕不遜色,最深刻的是裡面有查考聖經的小組,當其他人在「操場」上追逐,另一邊廂就有幾個悶蛋去查啟示文學。除了團契,我記得那時會到學校圖書館度當值(那時擔任 Discipline Master,由主席數下去應該屬三品官)。

放學後多是回家做功課。打機太費神,自己沒多大興趣(說穿了也可說是無天份),充其量都是上網玩 ICQ(8位數用戶號碼仍沿用至今),最深刻的是做個人網頁,那時沒有所謂的織夢者軟件,結果自己「參考」大量網頁的 HTML,再自行試驗每個參數,最後都完成有主頁有超連結有插圖有少少內容的網頁,哪有今天隨便用Xanga、Dreamweaver等咁方便。感覺上無論哪一代人,多少都追求擁有自己的地盤,也似聽過預科時有朋友已開始儲首期,也有以「三仔/四仔主義」為目標的。

談到公開試的預備,其實參考師兄在公開試成績,入得附加數班的,原校升讀幾乎不成問題,而且大家的自學能力及協作方面都屬上佳的,尤其者,不少未完會考,已開始籌備中六的屬會內閣,哪時除了學生會、領袖生團幾乎已成定局,其他的都有些要組閣競選。那時班中也有同學補習,但回校後也會很大方地讓大家傳閱補習社派發的筆記。

但臨到考試前,大家都會閉關潛修,見面的時候也卻口不提溫習進度,看起來個個神態自若,可能是男校,情感上的交流較為少見吧?那時考會考,哪些要奪 A,哪些坐 B 望 A,哪些不用急,哪些急不來,可謂一清二楚。那時較有名氣的,除了「史sir」已銷聲匿跡,「X.X. Tam」、「健與羅渣」、「博士畸鄺」、「西門蔣」猶在行內打滾,「談奧斯卡」那時仍在九龍塘某中學任教,不算數。但今時今日遊走在旺角街頭,舉目觀看一幅幅巨型海報,真不清那到底是英X娛樂定X皇教育?最印象深刻的,是在街頭見到一個聲稱 $50/四堂,兩餐飯連交通都不止這個消費。

當年受到朋友 W 的影響,那時選科幾乎以「入中大為目標」,原因好簡單,住宿舍。那時家住港島西,正正就是港大毗鄰,記得有次,溫書至凌晨四點,聽到街外有人吶喊,事後得悉原來是利瑪竇堂的宿生進行集體跑步,但住得這麼近仍要投宿似於有點過份,於是我把心一橫,廿個空格大部份都填上中大課程。但坦白講,那時即使走遍八大院校的開放日,我都不太明白乜乜工程跟物物工程的分別,本來想諗中大數學系,但又覺得自已他日會變得很木獨,所以最後都不考慮。

大學生活,始終都是四年的好,暑假都有三個,而且自己覺得首兩年並未意識到自己作為高等教育一份子的社會責任,對學運也算不上有承擔。中大裡面再細分四個書院(college),是學院(faculty)以外另一個身份,而我最後入了崇基學院。學院資助的所有個人成長活動全部都有參加,而在大教堂出席週會更是我們獨有的傳統。因著傳統,讓我們和昔日先賢串連在一起,從禮堂裡的大十字架看馬鞍山,感覺依然奇妙。

最深刻的是第一年,除了主修科,最開心的便是能四處旁聽,天文學、社會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在短時間中,自己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也一下子變得很渺小。但世界之大,有時都會覺得很空虛,比方說,自己無參加迎新營,結交的機會多少也受到影響;只要你循規蹈矩,其實沒有人會注意你;大學也沒有訓導主任去管你,你時間表也得自己編排(曾試過某學期每星期只返一三五),缺席導修堂也不會有人跟進,雖則入到大學的已是同齡人仕的首百分之十八,多少都是考試制度下的天之驕子。

本來還有其他,不過餘下的就讓我回港後再想啦。

你們的黃金歲月又如何渡過?

出發前三天倒數...

(距離出發前尚餘72小時)

看過張家界的天氣預報,最高氣溫38 ℃...,真不知屆時看災情還是觀光較好。

其實整整七天的旅程,扣除前後兩日的交通時間,真正遊覽的地方不多,不過全程總算是自己一手負責,能夠平安歸來就夠了。

喜歡集郵或收集名信片的朋友,可以email你個中文地址,我會認真回覆的。

稍後簡介今次自遊行的預備工作。

(呼籲)
任何人仕如找到以下貨品,請通知在下(當禮物送贈亦可)。

生活雜記

一清早,難得空閒,約父母往茶樓嘆茶,點了近十多籠點心。回家途中取相,技術上固然有進步空間,但相片除了因為一個「美」字,畢竟入面的都是和朋友、學生一同經歷的片段,至少對在下而言,當然是有笑有汗有眼淚。

接著便獨個兒練色士風,偶爾也在網絡上遊走,看看有無歌譜,即使名單見到朋友,也無礙自己的興致。由不會運氣,到今日稍有小成,這個愉快學習的經驗,難得難得。政府大力鼓吹愉快學習,無疑這對學習效能起正面作用,但論調背後,仿佛誤讀成「老師要學生要學得 happy」、「教師有責任要娛樂學生」、「學生心態上當自己係觀眾」,那就後患無窮。個人淺見,學習的過程免不了刻苦,學習之所以愉快則是因學有所成而引發,若事事從學生的感覺主導,而失卻對事件的專業判斷、洞察等,最後受害的仍是學生。

可能最近有感事事要對家長唯命是從而大感困惑,曾為人師的家母見狀,回應一句:「你未有主任級的人工就咪諗 d 理念野啦。」

好!還是做下週旅行前的預備啦。

練習中:崇基校歌曲譜

2006/07/20

教育.學習

早前略談工廠生產式的教育,觀乎政府拿編班試(官方稱為中一入學前學科測驗,見例題)去決定來屆學弟學妹的仕途,本來很多學校也有編班試的做法,現在統一來做本無不妥,只是中央處理下,試卷程度劃一,對 Band1、Band3 學生都未有太有實效,而且每所學校的收生基準均不同(有些只按英文科編班,也有些按中英數編班),不過進一步將教育置於規控之中,引用 Illich 的說法,就是對將來所需設置課程以及用於課程生產裝配線的各種工具進行預測,作為銷售者的教師(distributor-teacher)則把已加工成型的課程交付給做為消費者的學生(consumer-pupil),學生反應被加以詳細分析並製成示意圖表(增值指標、幹葉圖?),以便為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提供研究資料。

當然,在我任教的數學科,我也很強調「咩都同你計,考試、統測、小測、家課、堂課、課堂討論都會包括在評分之內」,但問題是,教育不是科學,即使掌握所有客觀數據,所得的結論就是真理,至少,學生有多熱愛數學,學生在學數過程中的溝通能力,又豈可完全反映在試卷上?在實踐上,我關注的是學生的態度過於分數,自問我也努力堅守這個原則。但因著編班試,學校大肆安排補課,而當局更肆無忌憚去利用考核取更多客觀的數據,如此惡性循環,對校風、辦學理念恐怕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名為「教育」(Education),實為「規訓」(Discipline)?

想起一位父親的兒子。兒子在球場上贏得不少獎項。其父親是「跟得爸爸」,除了管接管送,也代為報名參加培訓、比賽,當然也代為向學校申請事假。但觀察期間,從他身上,除了球場,便沒有其他。不是其人品的「好」與「壞」,說是「無性格」也略為負面,而是當中找不到屬於他身為人的本質所具有的東西。(有睇開足球小將的話,這個兒子跟早年的辛坦拿差不多)

自問在下父母較為開明,讓我有所選擇,至少好讓我有學習自主的過程。即使離校「多年」,自己也願意上樂器班,也很豪氣地走去文化中心聽音樂劇(之前也試過,不過都是免費,巧合地都是和宗教有關),事後的興奮的心情猶在,大柢是好奇心及求知慾得到滿足使然吧?學習是出於自願的話,即使過程中多有挫折,總比被動或被迫學習為理想。就後者對學生來說,那只是外在的東西,正如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多少在課堂學習時會感到不自在,上課時就覺得不舒暢等。

這裡值得思考一個幾「玄」的問題,學習...是要教出來嗎? Illich 很「到肉」的指出: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學是在學校被教會的結果」信念的堅信不移以及掌握發放證明受過「教育」的文憑的那道關卡,學校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如此的密切,以致於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難分難解、任何人都無法想像能藉助它物而從中解放、教師為了教得更「好」、將會更加起勁地「毒害」學生。而學生為了從教師的壓力與文憑競爭中掙脫出來,將會更加起勁地「吸毒」。

看來羅太將教師與癮君子扯上關係,並非不無因由。

參考閱讀:父母應溝通、兒女勿盲從(明報)彪炳戰績的背後一個「跟得爸爸」的介紹、阿葆《音樂教師的成長》、非線性的學習

推介閱讀:Ivan Illich, "Deschooling Society"(中譯:非學校化社會,ISBN:957-551-703-2)、香樹輝談教女心得

2006/07/18

請施援手...

從一個地鐵站的月台拍到這個,心裡感到事件的震撼,但遺憾的,是只有震撼,卻不會坐言起行。

2006/07/17

心情複雜

是日返校,為了補考進行監察及批改,試卷亦經過處理,範圍及程度均減半,設計好的試卷以五十分為滿分,但合格分數太約 20 至 22 分,而且欠單位錯單位表達欠清晰等均不扣分,「考試時間為三十分鐘,大家可以開始...」

這可是漫長的三十分鐘,自己今日已經盡量減少走動,免得對考生造成「滋擾」,但期間也看到有些男生伏案睡覺,雖然很想叫醒學生,但此舉此乎有違「不得進行任何有利學生答卷」的原則,所以我決定...等下去。

「時間夠,請停筆!」匆匆收卷,為的是希望盡快批改,印象中,今云共廿五份試卷,每份卷六題多項選擇題,八至九題長題目,我合共花了約 45 分鐘完成批改及登分,自己一面改心裡一面祈禱,盼望不要見到有人再不及格。

談到這裡,不得不對少數人再一次失望!

作為監考員,「起身啦~」、「請仔細閱讀第 X 題」等等幾乎掛在嘴邊,但自己也得保持沉默。

作為科任老師,我很希望補考不會釀成太大壓力,只是當時人的學術水平、學習態度實在令人難以接受。與其每每事後安排跟進,為何事前不好好徹底預備?

作為班主任,我決定唔再為這些人流眼淚!雖則小平同志、林肯等都是大器晚成,但只怕我無命見到這些人出頭的一日。

作為中四數學科同工的同工,若要勉強將學生放上去高中,我個人感到非常遺憾,只因未能在任內好好啟發這些學生,連最基本最基本的素質都無!升入中四,照顧這個,照顧那個,談何容易?令有關同工辛苦一下,感覺可不是容易面對的。

作為一般升斗市民,對於有學生連番考核均未如理想,我只有嘆句可惜(同時又覺得是一個悲劇)!

作為納稅人,得悉自己繳納的稅款,有一部份用在教師的「額外」工作(其實我覺得教師需要充充電、或進行其他課外活動,而非事後幫補學生,除非政府本身有提供相關人力資源)以及有關學生身上的時候,我會考慮要求有關學生進行社會服務令,同時將繳付「XX寛頻」、「XX線上遊戲」的血汗錢全數捐助法定的慈善教育團體。

如何可以有教無類?有教無累?有教無淚?

2006/07/16

漫遊西環(一)

日落.西環,陪著我成長的地方
對香港史有興趣的人,多少也聽過「四環九約」的城市規劃。當中的「四環」是指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即灣仔),而早前也提及和家人談個不亦樂乎的話題正正是有關西環的歷史。提到最「老字號」的食店,想必非這個莫屬。剛巧日前約家人在入面用膳(其實已經多年未有光顧),內裡已經過多次番新,甚至沙士期間曾暫停營業達一年之久,但依稀記得樓面約有三數名老臣子(至少在父母年輕時已經入職)。看到這老字號有個「新」字,我自不然想會否眼前的食肆另有前身?追問之下,得悉現在的飯店是由對面搬過來,前身名叫中華茶室,前後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

個人認為,歷史可貴之處,一方面它能讓人累積經驗,改善當下的不足;同時,歷史為我們在某時空留下思考點,每一個片段都有如一塊拼圖,而每個人所砌的亦不同,有時心想,將來自己可以砌出怎麼樣的輪廓?細看西環的店舖及地方建設,心裡為之感慨,只因一切也在變。

從以前住在西環,即使要光顧老麥,也得乘車往中環遮打道某商廈的地庫。如今,又有誰會想到,西環的老麥,屹立其中超過十年光景?恐怕再過多幾年,由西環進入地底,到走出地面時,已經身處油塘的天空下。

稍後再談其他老字號的店鋪。

2006/07/14

要留的是經驗,而不是痛苦

入職至今兩個年頭,發覺自己性格都好衝動,多少在語氣、處事、待人等略見一斑。例如早前透露自己離港的安排,令人覺得自己向大家劃清界線,暗示「我要出走,別打擾我」。也許,自己很多時都太從自己出發,好友更直言我對人往往甚有保留,肯用心認識在下的都可能會被趕走(命犯天煞孤星?)。

不善於人情世故,難免令到身邊的同事不滿,事實上,大家都不想影響學校學生,而這些磨擦又實在很難高談闊論,靠的可能是自我反省。雖則我們教人凡事無慚於心,但又有多少人能夠隨心所欲而合情合理?心裡已有一根粗粗的刺,即使拿走,也有難以磨滅的傷痕。

短期內,我會胡思亂想,身邊的同事,有幾多個心裡曾有所不滿?
how many...? how angry...? how come?

在適當時間,其實指點一下,我可是很受落的(次次要人提當然唔好啦)。雖知在下讀者群有學生,但希望事件能作為借鏡,待人處事係一件很重要但會考唔會要你考的學問。即使小弟幸運地跨過大學的門檻,也不表示自己有卓越的人事管理(管自己 + 管理人 + 被管理...)、溝通技巧,如有冒犯,請予以相告,以惠澤他人。

學生好,大家好,自己好,三贏就最好啦~

p.s. 「要留的是經驗,而不是痛苦」多謝同事L的耐性和安慰。

延伸閱讀:隊工建立理論(處於 FORMING/STORMING 的我,不知還有多少日子)

2006/07/13

手機號碼

手提電話的配置,雖則為通訊帶來方面,但多少都有一種無形的約束。比方說,和同為教師的好友談天說地,忽然手機響起,來電的是其校長的「忽發其想」,腎上腺素急速上昇自然不在話下,若是身處歡樂的環境,要忽然認真起來,多少是有些難度(及!@#$%#$...)。

觀乎德叔為學生設計的「On call + 晨光計劃」,相信都算是一項突破。其實向學生發放手機號碼算不上什麼,作為良心事業,我們很難為自己工時劃出上限,有時都需要利用家長放工後的時間跟進某某的學業、追收未簽的通告、為校內的紀律問題、人際糾紛進行調停,但由校長帶頭推行革新,其決心令人佩服。

當然,在下也明白家母及自家校長的用心,叫我不要透露手機號碼,但作為活動人﹐
雖然自己的手機號碼一早已不是秘密。

愛惜我的話,請使用學校直線。

2006/07/11

再談補習學校

每每看到包含「教育」二字的廣告、新聞,我也會稍加留意。而今日看到這幅全版廣告,我心裡頓時想起這個。唉,尤其是那一句「XX教育,天下最強」,他們的天下認真大呢。

工廠式生產下的學生,將來會抱著怎麼樣的思維?面對補習學校較統一的生產工序與個別差異的矛盾,我們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又該當怎樣定位?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是嗎?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是嗎?

延伸閱讀:港大有關補習教育制度的研究(新聞稿)

2006/07/08

憑歌寄意

見友人M對光良的歌如斯著迷,連馬教授也在部落放上「童話」(但自小弟生日時轉成 Eason 的「落花流水」),不諱言,作為樂迷,多少都令人感動。

想起某次上樂器班的經驗。

同學 R 以接近退休之齡學色士風,無論拍子、讀譜、運氣等,明顯是充滿困難,但當聽到他吹奏「月亮代表我的心」,導師罕有的用「Perfect」形容後,發現他原來沒有帶歌譜,他已經將一切諗熟,他笑說,那是為送給太太的原故才努力背譜。和他不同的是,當他一面吹奏一面想著歌譜,我卻是一面吹奏一面想著自己那個遙不可及的她,可能我因而不會背譜吧?「輕輕的一個吻,已經打動我的心...」其實,輕輕的一個笑容,已經打動我的心。

能「完美地」完成這首歌,她多少也應記一功。
也許,那就是所謂憑歌寄意吧?

雖則在下未得到導師如斯的稱許,但努力已被肯定。
吹奏、吟誦等講求意境,而不只是每粒字每粒音吧?
當然手法純熟才能隨心所欲。

2006/07/07

忙不了

(整整一星期沒有撰文,但又不太願意日子只留下忙碌的感覺,而沒有其他...)

世界盃自英格蘭及巴西出局後,心裡總覺得世盃已告一段落。其實,即使有巴西隊的賽事,我也未必那麼有毅力從舒適的床褥出走下來,而當得悉十六強後的賽事多是一兩球交易,而且有線一眾足球評述員的質素又不見得好,我更肯定自己不會有很多損失。

雖則上週五午後才完成登分,但排山倒海的工作仍然持續。除了核對分數、撰寫成績單上的評語,緊接著的便是一連串的試後活動,自己主責的有3 + 0.5(專題研習綵排) + 0.5(擔任遊戲嘉賓) 個,雖則活動是學生主導,但老師事前的參與倒有不少。首先是頒獎禮,司儀由學生負責,其他諸如編排座位,收集獎盃、獎狀、老師心底寄語等其實都花不少心思,資訊科技的應用自然不可或缺,尤其是事前收到指示,表示「期望」頒獎禮能夠做到溫馨與隆重並兼顧,還給我這個百老匯式頒獎禮作參考(大家真睇得起我)。不過,中學的檔次應該由學生主導,如果事事要由老師介入,總覺得多少有一點遺憾。事後,大家的反應其實也頗為積極,當然也有些認為不夠理想,或許,下回要同時來個製作特輯,要讓大家知道當下的成果,背後所投放的時間和心思。

完了頒獎禮,便匆匆離校前往尖沙咀出席教統局的進修活動,之後途經天星碼頭,難得好天氣遇上好心情,便請同行友人拍照(不錯不錯)。

2006/07/02

好好地走下去


我們在走著
從時間軸的過去朝著未來
不停地走著
我們不是只有獨自一人
家人、朋友、戀人
都跟我們一起走著
這好像永遠都會繼續下去
但有時後卻沒有辦法
不過
停下腳步的人
再也沒辦法走下去了
不過
那個人並不是消失了
而是站在那兒
一直地站在那裡
看著我們往前走去
並不是消失了
因為永遠都在那個地方
放心吧
我們繼續走下去吧
是的,其實…….
沒有一個人消失了
大家都在那個地方
為我們加油
所以……
走下去!
「真是走了好久呢」
「還真是有點累了呢」
「我看我差不多了……」
「停下來也……沒有關係了吧」
「呼……」
「總算是見著面了呢,哈……」
「奇怪?我在你停下之後,又走了很久,怎麼你就在我背後?」
「人一生所走的距離呀,回過頭來看其實是很短的」
「什麼嘛!早知道就慢慢地走了」
「先不管這個,你先看看你的家人……」
「他們還在看著你喔」
「喂!一直看後面會跌倒喔!」
「還記得要看著前面」
「好好地走下去!!!」

前日因為要重改中二全級的試卷,錯過出席學校中七的謝師宴,如今未回氣之餘,內心也不好受。本想用內聯網作一點回應,但心想:「人家已經畢業,怎會再檢查學校電郵?」但當中有些面面對放榜,卻似終有種放不低的感覺;加上過去廿四小時內,先後收到不同朋友、舊校學生的壞消息,有為選科擔憂的,有對升學感困惑的,有對感情患得患失的,也有對「他」的不是感憤恨的,面對種種困境,我不其然重看這個動畫(相信很多人看過,我在學期初也用內聯網轉載一次),入面有挑燈夜讀的時候,有昂然升學的時候,有戰戰兢兢投身職場的,有闖進戀愛墳墓的,有生兒育女的,事情總有難以預計及接受的地方,但請大家緊記,你們不是只有獨自一人,這裡還有師長、家人、朋友與你們一同面對,即使事件跟最壞的結局完全吻合。


舊版動畫(背景音樂:PLANETES,但未取得版權)

Walking Tour(全螢幕)
Walking Tour網頁
Walking Tour (繁體中文版製作紀錄)
原作者佐原正規 (Sahara Masaki ) 個人網站

後記:相信是除了足印故事以外另一個較為人所熟悉的動畫(不過最近發現前者出現菩薩版

完了


重要關頭,勝負就只是相差這一點。
最愛的球隊一天內完成今屆賽事,今云可以疊埋心水,計劃一下暑期活動。

未完的數學堂

我的學生活動

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