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 會 ,總 留 給 有 預 備 的 人

隨機選讀

標籤

顯示包含「評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評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07/13

敬拜背後

看到輝權一篇關於敬拜者的分享

「...去敬拜會,不是音樂會,不同之處是敬拜音樂是為上帝而演奏,我們參與是因為要敬拜上帝,而不是因為某明星,歌星,或者樂隊.在音樂中,信徒與上帝有神聖相遇的時刻,當中,聖言的訊息會回應,回應信徒的禱告,他生活的困擾,決擇,正如昨天的主題,縱使困難,永不放棄.一般的人不會有,他們只有歌星(聲?)、音樂與激情。」
頓時想起自已工作場所的「敬拜」活動。
今天行完山,在事後茶聚時也淺談這個。

話說自己 5 月時被編負責一個週會裡面的領詩。主領的歌名叫「 (115)」,版本取自某小學的敬拜詩集(云云版權出處而選上這個,是我這個中學授課員至今仍大惑不解的事)。至於詩歌主題與週會講題有何關連,問了也不明所以,不敢刪,只好加插多一首「獻上今天」(80年代的歌,不見得新),但跟司琴提議用跳音(STACCATO),希望注入一些生氣(因為大家好久沒有進入禮堂,以全校參與的形式進行聚會),台下的學生能否投入,我自己實在感到憂慮。

事前事後也問了不少交心的朋友,有人明白,有人只見到台上的人熱情高漲。若敬拜純粹是為熱身(身子變熱),而無記下來的訊息,那實在很浪費,自己也不太會把握每個敬拜讀經祈禱分享交心的機會。

表示明白的人,又明白什麼,似乎是謎。非教徒又怎麼看?今天我們是否懂得將我們所領受從神而來的心思心意,透過適當的方式,把受眾領到神跟前?太少的智慧,太多的疑慮,人家或許毫不在意的問題,自己反倒放不下。少年人的灑脫似乎開始遠離我。

這篇字療進入尾聲之際,總不忘要提醒自己:要汲取的是經驗,而非負面的感覺,無論是沉溺過去或沉溺痛苦,而損失現在,往往是不值得的。此時此刻,是最好的,上帝已將最好的,放在你身上。

2009/01/10

恩典與倫理



週末去了恩福中心聽「恩典與倫理.路加信息的再思」講座,就聖經的十誡作反思。其實上月已在同一地點聽其論及教會的觀點。說真的,講者道出自己當然離開舊教會的理由,心裡不其然放下一條小刺,雖然那時自己的信仰根基未深。

聖經的十誡是什麼?十誡曾在聖經舊約中出現兩次,第一次在出埃及記(出 20:2-17),描述上帝把誡命賜給以色列人;第二次則在申命記(申 5:6-21),背景是更新神人之約的典禮。

第一誡:除了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的上帝(出 20:3;申 5:7)
第二誡:禁止拜偶像(出 20:4-6;申 5:8-10)
第三誡: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出 20:7;申 5:11)
第四誡:遵守安息日(出 20:8-11;申 5:12-15)
第五誡:孝敬父母(出 20:12;申 5:16)

第六誡:不可殺人(出 20:13;申 5:17)
第七誡:不可姦淫(出 20:14;申 5:18)
第八誡:不可偷盜(出 20:15;申 5:19)
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出 20:16;申 5:20)
第十誡:不可貪婪(出 20:17;申 5:21)

講者先論及十誡的結構。「為何神頒佈十誡時,要寫在兩塊石板?」講者題出這點,事緣研經學者指那石板其實可以一次過咁寫。於是乎,這也有論調指十誡有「前四後六」的結構:對神(1-4)、對人(5-10),此時講者引述先知耶利米一段論及以色列民所犯的罪:「看哪!你們倚靠虛謊無益的話。你們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向巴力燒香並隨從素不認識的別神...」(耶 7:8-9),經文中卻無提及有關第五誡、第十誡。

第五誡、第十誡是第一至第四誡、第六至第九誡的兩個小總綱。

講者指出「第十誡在法律上,是不可能用作起訴,因為要找出證據,根本是不可能的。只是有『貪婪』這個動機,多數有『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這些行為」。見到罪行才去處理是不足夠的,但可悲的是問題學生大多數都是出了事才可處理(希望不會是我後知後覺啦),唉!

至於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講者指出驟眼看,第五誡好像只是關乎家庭關係中尊重父母的原則,但可能亦是關乎父母教導兒女忠信守約的責任

說到這裡,我知心裡面深深呼了一口氣...
作為學校的班主任,我可有這種「父親的責任」,
將神介紹給我的學生?至少讓他們知道,當陷入困難的時候,
為師也願意同心祈禱,讓神帶住黎行,就算所有的門也關上,
要經歷好一陣子的黑暗,也相信神會打開另一扇門,
預備另一新天地。
「我應該作什麼,才可承受永生呢?」
講者給我一個至今仍深刻的訊息:
一般宗教、倫理等都是導人向善,總之「你要做好人!」
基督卻告訴我們,「你做不了好人,你會怎樣行?」

「做好人」只是回應,卻不是生命得救贖的條件。(雖然講者明言這很難理解,我對此感覺很真實,正如我平日教學即使怎樣用心教學,但我始終不能要求學生要交出好成績作條件,不過我也相信真心付出,學生會感覺到的),十誡講求的不在乎做到 70%、90% 的問題,而是在乎盡心盡性盡意盡力。

總之,一切全是恩典啦。

2008/09/07

投票日

收到一封又一封選舉宣傳單張,我心想,選委會會否可以先問選民能否選擇不收這些郵品?今時今日連銀行預結單、稅單等都進行電子化,我相信我們有充足的資訊渠道去了解候選人。我很想知道,過了選舉,各政黨總共製造多少垃圾?



我本身有兩張選票:「新界西」、「教育界」,今次選舉一共收到十多份宣傳刊物。比起我細閱每個任教學生的檔案同樣很花時間,連翻看電視台選舉論壇,對認真投票的選民造成一定負擔。雖則只是一票,但為著良心,多少總希望自己心儀的能當選(甚至是以最後一席當選),但觀乎今年的參與率較以往遜色,感覺難免有點失望。

再爛的政府、再差的議員,也不及對社會大事冷淡的群眾教人唏噓沮喪。

最後,很欣賞有線電視新聞部的朋友,內裡的資訊全面,令我可以很快了解選情,也迅速作出決定,之後安心批改餘下的三疊家課簿、四班暑期作業...

立法會選舉 http://election.i-cable.com/

2008/05/04

自遊行意見募集

以下構思,不知大家有何意見?

2008 馬尼拉薄荷島宿霧自遊行




HKG=香港、MNL=馬尼拉、Cebu=宿霧、Bohol=薄荷島
建議出發日期:17/7/08 (6D5N,週四出發,因為較平)

行程
D1: HKG>MNL
D3: MNL>Cebu(宿航,1015-1130)
D3: Cebu>TagBiLaRan@Bohol(WeeSam,1830-2030)
D3: TagBiLaRan@Bohol>Alona Beach(taxi for 30mins)
D6: TagBiLaRan@Bohol>MNL(宿航,1320-1435)
D6: MNL>HKG

住宿
D12:推薦 Mandarin Oriental/Dusit Thani (Makati商業區附近,離機場30分鐘車程)
買馬尼拉套票 **(永安)、(星晨)、(國泰)、(菲航)
D345:Charlotte / Flower garden
Charlotteflowergarden

購物觀光
D1:馬拉坎南宮(1300-1500)、聖地牙哥古堡、西班牙古王城、聖奧古斯丁教堂Manila Bay、Harrison Plaza、Shoemart Department Store
D2:SM Mall of Asia
D3:SM Cebu(近四號碼頭,行李寄存免費)、Marina Plaza(Levi's Outlet)、Ayala(宿霧最大)
D4:Baclayon老教堂(應該有彌撒)、LoBoc River、朱古力山
D5:Balicasag看海豚玩浮潛、Alona Beach
D6:TagBiLaRan@Bohol買手信

食店
D12:Harrison Plaza
D3:Seafood City Restaurant
D4:香滿樓食海鮮(TagBiLaRan)
D5:Alona沙灘區

參考
薄荷島圖片遊記Travel@Bohol
宿霧之旅宿霧食肆宿霧地圖
套票半價轉讓

註:
*宿霧返港的航班全部須經馬尼拉轉機(逗留約三小時)。
持BNO或特區護照人士,七日免簽證
電壓 220V,兩腳扁平插頭

2008/02/05

程翔返港

(明報) 02月 05日 星期二 01:15PM
被內地囚禁的新加坡海峽時報首席特派員程翔,昨日已經獲得假釋,約在下午一時返抵本港。

特首辦今早獲到內地當局通知,程翔已獲准假釋,已將消息通知程翔家人。消息傳出後,大批傳媒趕到紅磡車站等候程翔,但入境處已安排程翔經由特別通道離開車站。

內地當局表示,至今年2月4日,程翔服刑期已超過一半刑期,合乎假釋條件,內地司法及行政部門及法院依法決定,准許程翔假釋,可獲准在春節返港。

程翔預料會在今日下午一點在返抵紅磡車站。入境處會協助辦理手續。

一向為爭取釋放程翔的程翔關注組指,程翔獲釋是一件好事,對此感到高興,希望程翔能趕快回港,春節與家人團聚。程翔因為在內地被判間諜罪成,2006年被判入獄5年,被充公30萬元財產。

終於有件教人高興的新聞...程翔返港,雖未能脫罪,但能一家團聚,總比近三百萬滯留廣州火車站的民工幸福(當然,自由跟生計在中港兩地人眼裡可有不同價值),比起經濟改革,祖國的民主發展還要走更長遠的路。

2007/12/26

聖誕佳節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唯有神的話必永遠立定。」(賽40:8)
今年聖誕,收到學生的聖誕卡,其中一張引用上述經文。懂得借用神話語的恆常、活潑,這份用心令我很受落。

今年收卡不多,且每張也是親手接過來,所以每個片段仍記憶猶新。

首先要說句抱歉,放假前最後兩天,腦海仍為著教學進度焦急,亦因工作而十分忙碌,在走廊四圍奔波,收卡還來不及回應又要匆匆離去,如今回想,我當下心裡很是感激,其中三張來自以往任教的學生。

「Merry Christmas!學生乖乖,不用動氣...」、「教學愉快,桃李滿門」、「下年教我地」...一句又一句的寄語,每句對我充滿魔力,或許一張聖誕卡,只是學生云云聖誕卡的一部份,但於我,卻是教學生「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雖然,今年收卡不多)。

= = = = = = = = = =
聖誕活動...



一放假,先安排本學年第一次童軍露營。與其說參加人數少,應該話再多也不能,因為活動要依師生比例。活動由路程、路線、出發時間等各方面均須調整,不過報名參加的團員都很積極參與,特別是清潔營地,大家排成一橫行,把大半個草地的垃圾整理成一大袋,嘮叨一點但總算無枉費心機。



平安夜,如果大家在尖東見到有個手拿搖鈴,身穿紅衣黑頸巾又面善的傻佬,請別驚訝,那是小弟。當晚與教會朋友約廿餘人,在海濱公園的平台做詩歌見證分享加報佳音,一改以往相約宿營,今次齊齊進到人群。但別說基督教如何進到人群,基督徒要在聖誕佳節走入群眾是甚有難度,而且還選上最喧鬧的地域做見證更是難上加難,連詩歌內容未能唱得清楚,在沒有任何音響裝置輔助下,當晚所做的多數是鬆土撒種的工作,人家不會把我們看成周邊用狂歡喪玩去吸引群集的少年人實屬萬幸(當然啦,我們平均年齡應該三十出頭)。看著很多團契朋友當下聲嘶力竭,希望事奉換來的不止是喉乾聲沙,還有是神在其中的平安。
奉勸各位基督徒朋友,事前目標要清晰,要有合理期望,若想走到人群,要麼計劃周詳一點,要麼就改變形式,西九龍還有很多被忽略但又不至於人跡罕至的地區。
上述文字其實只是檢討的部份,其實整體上是滿有感恩。當晚周圍聚集了半百的市民,我們只是不定期喊「聖誕快樂,耶穌愛你」,平日被指說話粗聲粗氣的小弟,被臨場徵召領詩,智慧有限,笨拙的手腳一方面跟著拍子,腦海中不斷recall前人領詩時自己有印象又覺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歌詞間略作解說。雖然平日教會對會眾談基督教的處事方式,多談屬靈的層面而較少強調技術性的考慮,不過從「體驗學習」的角度,想法上大致清晰就做啦!一面做,一面等神去refine你的目標。上面的檢討係留番下次做先考慮,而非指以後咪再攪~

2007/12/13

死亡網摘

即使面對忙到要凌晨四點半起身改簿的教學生活,從「死亡」中反思向來是我不二的學習目標。正如我常常跟學生道:「只要一息尚存,辦法梗有既!」距離上學期完結還不足一星期,面對一星期也不夠用的教學進度,當有學生仍樂此不疲在堂上搗亂,希望以下的網摘,對在生的你和我有多一種觀點。

雪球.隨筆 :一個小生命的讀白
刁民公園:歧視弱者,就是弱者

2007/10/16

彼此廝殺的生活

先談面簿,進一步體驗網上無國界。

接觸的領域更大更廣,但發現自己的世界卻更加渺小(都是人比人惹的禍)。去過的地方被比下去,在線朋友數目也被比下去,得悉某某甲及某某乙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也感覺自己被比下去...可能歌仔都唱「這一次,你真的很介意...」...

再談生活,雖然都離不開個「忙」字。

平日能坐在教員室單單備課十分鐘已很不錯,雖知空堂也不是閒著,改簿(計計數,14個上課日得批改最少10份家課,不用改作文,照理很「不錯」,但更多時間卻花在處理學生的欠交問題)、擬卷等,時間很快溜走。放學,能有空跟進學生問題已是莫大「福氣(兼勞氣)」(但綜觀本週,週二有陸運採排、週三有班主任會議、週四有全體會議),能夠放下身段個別跟進,或是偶爾了解學生背後故事:

學生T因多次未依時完成家課而須留堂跟進,傾談中,發現不是她懶散(至少我沒這樣想),只是她每天要練習溜冰及舞蹈,時間用得太盡。談到這個,她的反應明顯比談數學興奮十倍(註:她上課時其實都算「投入」),我著她寫下一天的時間表,看看可以怎樣做時間管理。

「看來你要早起身,否則你總要作取捨...」我說。
「咩你講野咁似我阿媽既...」她回答。
口裡我當然圍繞學業優先的立場,骨子裡,我的關心卻藏著妒忌與羨慕,學生能在NDS、PSP以外,找到一樣能夠全心投入,至少一般人看來有益身心的活動,但是我們的教育局總要把學生的時間填得滿滿!眼下的一代,由小學被排山倒海的「破蓆」洗禮,又經歷所謂系統評估,面對學校間的競爭,學業成績要抓緊,延長課堂的時間成為趨勢。「補課」成為廿一世紀華人社區新興課外活動,家長看到學校如斯用心為學生加時,豈不高呼叫好?

根本問題:我們該塑造怎麼樣的生活型態?

最近某樓盤提出的「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概念,又有多少人能夠付諸實踐?最近看書,讀到一段有趣的寓言:
在非洲,當每天早上太陽昇起時,瞪羚醒來就知道要開始跑,而且要跑得比獅子快,否則就會喪命。在非洲,當每天早上太陽昇起時,獅子醒來就知道要開始跑,而且要跑得比那一隻跑得最慢的瞪羚快,否則就會餓肚子。瞪羚和獅子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在非洲,當每天早上太陽昇起時,你最好已經在拼命跑了。
總覺得,這個講求績效,
主張問責的年代,大家總在彼此廝殺...

寫到這裡,我又要繼續為改簿「奔跑」啦。

2007/09/28

機不離手

前言
完了一整天的戶外活動,回到教員室,順道批改一疊簿。晚七時許離校,身心疲累,目光卻看著今日旅行的數碼相。
今天是兩年一度的學校旅行,每級會選不同地點,我們今次選上清水灣,但整體給我的感覺不太好!「身在世外,感覺城內」幾乎可以成為我今日的總結。相比之下,這一屆的學生較為自我中心,部份處事更有點孩子氣,跟兩年前他們去旅行時所聽聞的,今天仍未算成熟!

不諱言,我個人很討厭那些只會打機而不會其他的人。偏偏我的學生出現這類人(為數也不少)!車上打,落車後打,大家燒烤又打,玩集體遊戲又打,身為人師,我其實很想大聲一句:「家陣玩緊集體活動啊,福佳!」特別是那些機不離手,只會跟NDS、PSP做朋友而現實中嚴重缺乏社交能力的人。

偏偏,這些人以男生居多。有學生在我的分享中這樣回應:
在香港,青少年將精神同時間放在娛樂上,讀書對他們可以說是被迫的,而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知道香港是不會有人餓死,政府會幫助有困難的人,另一個原因是電腦的出現,電腦遊戲愈來愈多,就算玩悶了,也可以玩另一隻...
走進大自然,面對三百六十度的景觀,卻寧願把眼睛封鎖在幾吋的屏幕裡...看到籌備活動的同學由鼓起勇氣做帶領到變得意興闌珊,如果你是路人甲,我不介意你走上前向學生講:「收埋部機啦福佳!」

2007/08/20

易中天《品三國》

每次返國內,晚上閒著時,總喜歡瀏覽中央電視台各個頻道,去年因為碩士課的原故,認識不少資訊電視節目及內地次文化,由《子午書簡》、《東方時空》,甚至是湖南發起令中央大為不悅的《超級女聲》,都令我眼界大開,用內地的說法,這些節目質素都算是很文明了。

週日晚上看三色台轉播《全港18區普通話朗誦比賽》,超濃縮的節目,其實分區賽早已舉行,若非敝校有門生拿了分區冠軍,我可能不知道有這項賽事。但無線的安排實在令人失望,節目只安排小學組及中學組最後三強,中間還加插歌手唱廣東歌,徹底把節目的檔次推到《都市閒情》的模式,參賽者表現令人欣賞,只嫌時間未夠喉,可能三色台也未掌握市場反應,放在七點時段播放,可見一班。

承上所言,近年中央電視的文化節目水準頗高,《子午書簡》中正正有個叫「我愛朗誦」的省際比賽,簡單講,是《超級女聲》的朗誦版,聽當地人講,現在也有《快樂男孩》的類似節目。論資訊節目,本地的似乎漸漸的給比下去,對絲帶台已無咩期望的我,希望趁對三色台還有餘情,可以看到更多優質的節目。


談到近期至愛,我推薦《百家講壇》入面的《易中天品三國》(足以嫓美三色台《大國崛起》),我選擇重新翻看官渡之戰(節目裡分三部份),仍是趣味依然。



延伸閱讀:易中天簡介《品三國》網上簡體版《品三國》電視版

2007/08/07

五星級大鼠

意見一:千祈咪睇本地配音版!

開映首日,特地約朋友到百老匯電影中心觀看,之前也順道逛逛旁邊的閱覽室,素來看書很慢的我,看電影倒是容易控制時間,讓眼睛有百二分鐘的享受。

之後與朋友會合,便順道上美都餐室,時間有限,故點了個冬瓜肉粒湯飯,無意看到旁邊人家點了錦鹵雲吞,被朋友笑說自己大鄉里。



(以下內容含劇情,咪話我無先旨聲明)

話回回來,向來我入戲院都先看影評,今趟則是事後才,「畫面真係靚到我呆左... 」實在是貼切不過的評論,據我所知,Disney由《獅子王》開始,對動物動畫也很有研究,《怪獸公司》也是水平極高之作,加上Pixar的創意構思,令到每個角色性格突出,電影由頭到尾也內容豐富兼生動有趣。技術層面也是更上一層樓,主觀而言,我有很多幕都錯覺以為是真實場景,由角色動作、口形、所有食材,到「簡單」如Remy跌倒水缸的動畫效果,名副其實是「動」畫,注入了角色的性格、互動的張力;劇本內容結局出人意表,高潮過後緊接「食評踢館」、「Remy被擄」,令劇情急轉直下,雖然大家也認定迪士尼電影以Happy Ending完場,但主角的成功卻不俗套,令觀眾帶著喜悅離場。

畫面構圖也很吸引,天花版塌下的一幕、Remy自我幻想背景變黑的一幕、連片尾介紹幕後人員等都製作專業,技術高超,更難得是意念創新!比起《超人特攻隊》有太重美國色彩,《反斗車王》的賽車題材未夠普及,集小動物、美食、人之間的互動,是我繼《怪獸公司》後重拾到戲院看動畫的意慾。(可能看過《踢躂小企鵝》,《滑浪奇兵》吸引力大減,且滑浪尚未普及,民以食為天,對華人地區都是較為受落)

事後雖未覺餓,但電影令開餐的興緻大增,故大家便向廟街進發,去到一間潮州打冷,點了2支冰凍的可口可樂,加一個陳皮黃鱔煲仔飯、煎蠔仔餅(記住要加魚露)、蒜蓉炒白菜...事後至今,仍然回味。(電影精華

延伸欣賞:幕後花絮一覽(台北版)

後話
無論在台北或本港,請都看英語版,他們在配音連角色口形也是悉心安排(印象中自《獅子王》開始,畫師連口形也畫埋),求其找本地明星做配音(他們有能力配出具法國腔的廣東話嗎?),還得意洋洋地用作宣傳賣點,小看本地觀眾的語文水平,同時也糟塌電影工作者的心血。

2007/08/06

遲到罰錢 = 非法扣薪?

[廣告]工聯會saxophone班(樂器寄賣)
====================


阿倫(右起)、阿珊及Jason都遭遇過被公司拖欠薪水、無理扣薪,他們手持的是入職時簽署的「不合理」合約。(來源:明報)看到有關年青人做暑期工的新聞

有指有青年任職店員,公司規定遲一分鐘要罰一蚊...即使他能夠向公司提交醫生紙請病假,公司也當他缺勤,要扣薪300元...在工作4個月內已被合共扣了700元。
下意識我想的,不是條文是否苛刻、合法,而是到底該後生仔這段日子的考勤如何?

以前做學生,自己也以遲到返學而聞名。大學期間,逢早必走亦曾試過。但身為僱員,此事萬萬要不得!事先申報:本學年我也遲到2次(兩次均遲2分鐘,但無論原因如何,自己都是責無旁貸,不應責怪其他云云)。

守時是美德,但不意味遲到是罪該萬死吧(想深層,我返教會崇拜好像也...唉)。但法理上,遲到罰錢又是否非法扣薪?要視乎他們有無自訂僱傭合約,不然,一切按香港法例第57章 《僱傭條例》辦事。細看下,遲到扣薪合法,有醫生紙可申請無薪假No-pay leave(而非扣薪假),如另有扣薪就另作別論啦。(詳見延伸閱讀)

工聯會勞工服務中心人員指出:

部分僱主利用青年人工作經驗淺,往往在合約中加入不少不合理條款,例如非法扣薪、拖欠薪金等,求職青年為找工往往沒有細看合約條文,亦少有請教父母及有經驗人士。蘇指出,若發現合約有問題應盡快求助,她強調那些不合理或不合法條文若牴觸勞工法例,法庭會判無效。...
引用之個案是否違法實屬存疑,不過,對「青年為找工往往沒有細看合約條文,亦少有請教父母及有經驗人士」這點,今日的年青人又應否負上一定責任?

正如五師兄指,教大家「合約不一定要跟」這種既錯誤又無建樹的意念,倒不如主力提醒各求職人士於簽約時要注意的項目,我早前報讀一個訓練班,事後安排旅行時出現撞期,但報名表寫明「一經取錄,所繳費用,概不發還」,結果我選擇遵守合約(即使你不介意缺席,不介意再花報名費,但多少也賠上了信用)

若自訂合約,大家請逐行逐字看清楚,不明白就要問啦。

延伸閱讀:
遲到每分鐘罰款壓榨暑期工?(有涯)
有病假證明書,僱主是否可扣除僱員病假期間的工資?(招職)


後話
類似的問題似乎以男仔居多,不知是否因「問人反映自己的無知」的想法從來不問人,到出事才要人介入,雖然我並不可以選擇「見死不救」。

2007/07/17

好仔難求?

前言
睡至十點的日子實在有如久旱逢甘霖,下床梳洗,慢條斯理去整理床單,然後繼續陪李太享受早餐,再盡孝道。看看報紙,上午轉眼便過。
看到統計處發表報告,女男失衡似乎有惡化跡象,進而有報導提到婚嫁的問題,不能否認,本地男性人數減少,爭氣的更加少。眼見學校的活動,由我選擇,我覺得選擇女同學擔任工作人員倒有安全感,搬搬抬抬?多找幾個人吧。女同學堆中,要找到較慎密且不怕挫敗的,比起男同學堆中來得容易。

與李太談談箇中原由,有共悉的包括:
一、今日男仔成長多由母親照顧,而且是近乎溺愛那一種!毫無疑問,在物質的供應上,比起上一代的確改善。但有時眼見小朋友只顧打機,母親坐在身邊無動於衷(還是無可奈何),本身也未做好榜樣,此禍其一!身教即使還可以,孩子本身缺乏父親的形象,小學老師又以女性為主,那麼,對普遍男童而言,可以模仿作為「男人」的機會根本不夠。

二、拜周xx、鄭xx、陳xx近年「無賴」、「無厘頭」文化所賜,早年連歌詞還唱著:「願可做你,腳下那堆爛泥...」男仕們,莫非你想你的至愛同一pat泥過下半世?務農?咪玩啦。又例如每年暑假的太陽計劃,也標明邀請少男少女任大使,活力尚待觀察(試估計Twins、SunBoyz每月用多少時間做運動),但遺憾是無人具領袖風範,我敬重他們的努力,但要擔起推動角色,發夢都無咁早。
身為男性又點?

不論性別,兩者皆有人中龍鳳。積極進修,努力儲蓄,騰出時間往世外遊歷,回頭一看,觀點會很不一樣。婚姻的問題...嗯....到時候,你總會找到你的Miss Right,可以好肯定同佢講:「To me, you are perfect!」
後語
正午去健身室做體能鍛鍊,午飯後練習樂器,繼續閱讀手上的書,寫寫blog...不經意的偷閒,原來也頗充實。明天繼續回校作最後值班,盼望一切順利,別要出現岔子。

2007/07/16

男人的七個季節

這是教會主日學今年暑假的課題,全期七堂(應該按書名每堂討論「一季」吧?),在團契中也見導師逐一向各男仕推介,每週主日崇拜報告也有提及。到開課前兩周更每人派發課程大綱連「教科書」(因課題乃按照Patrick Morley的《男人的七個季節》為參考書),標價折實$90(但按自由奉獻),表示「幫助弟兄清楚目前的定位、未來的方向,以及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課堂以小組運作,每堂安排一組負責分享或帶領分享「一個季節」的內容,就我組的人數,我估整個主日學最多有40名男同學。

其實最初聽到這個題目,我下意識在網絡搜尋,進而走入基督教書室細閱。(習慣上)我先看該書出自哪出版社,哦,原來是學園(別名學傳,全名是學園傳道會,在我眼中,都係跟明光社同樣令我「甚有保留」的組織)出品。

或許基於個人主觀的成見,下面的觀點,不必深究。看書不同讀書,輕鬆一點吧。

該書書面強調那是《鏡中的男人》的另一力作,但始乎讀者要一併拿來閱讀,因為裡面有多注釋都引自《鏡》書(都不是同一作者嗎?用自己的舊有理論去支持新埋論?),此外也有引用其他作家如Stephen Covey的感情戶口、四個屬靈的定律(學園),感覺有如新瓶舊酒。

新瓶舊酒尤自可,講到最後內容依舊是那一套就真係不能接受。其實信仰的內容不變倒是正常(我個人都很認同),但我很懷疑出版社本身是否干預書本內容(參考第五章《如何親自認識神》,內容與平日學傳做陪談的內容有九成相似),還要重新包裝成針對男性的文章,讓人有耳目一新的印象,殊不知都是舊調重彈。令人失望,不是沒有新觀點,而是好地地的智慧硬要包裝成前所未有,甚麼七個季節?要分,分做七十個都可以吧?歸論作七個季節,因為聖經中7是個完美數字吧?

追求成為好仔的我,書本也有些值得參考的觀點(但算不上獨到見解),都是關於男性的壓力:

→ 有所成就的壓力:由無到有,由有到優,由優到更優...
→ 科技的壓力:科技不會減輕工作量,只會加強作業能力(同意!)
→ 企業縮編的壓力:合約化、人比公司還要長命等...
→ 通訊的壓力:更快捷的交流,更短促的思考...
→ 出差的壓力:人在異鄉空虛度日,當中的誘惑...
→ 商務交易的壓力:這也許是我不選擇從商的原因吧?
細心閱讀的你,如果你正落入上述其中一項,恭喜你,你不是獨自面對。

暫時看到第三季節,希望能趕及開課前讀完啦。

題外話:該書在新書館有八五折的擁躉價(HK$84.2)

2007/06/14

你點X樣教女架?

「我個女以前好乖既,係間學校校風唔好,俾同學帶壞。」涉及「索K」的女學生家長,昨將責任推到學校去…一名女生的母親知道女兒吸毒,表現激動、即時眼紅紅,稍後丈夫趕至,怒氣沖沖向妻斥責:「你點X樣教女架?」稍後他行出急症室抽煙,他聲稱:「我乜都唔知,我都冇X理佢(女兒)好耐,以前佢冇咁壞架。」他表示,該校校風有問題,女兒自入讀該校便變壞。
這句對白,絕對是父親節前,給各位為人父的港男一個自我反省的契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又可否反問家長:「我班學生以前好乖既,係班學生家境唔好,俾家長帶壞。」雖則我同意校風的重要,正如一個人的氣質,但其回應卻反映家長對處理子女犯事嚴重欠缺承擔。

承受每次過犯,比起建立成功,同樣重要:我們若怎樣費盡心思替學生報各式各樣的課程以發掘各式各樣的成功經驗,同樣,請認真看待及聆聽他們每次面對失敗/過犯的沮喪。或許他們會再犯,但那你對孩子的氣量,卻無形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2007/06/11

年輕有罪

請看看,與我同年入職的GM,薪酬會是第20點,而CM只是16點,即是說,與我同資歷同工作同年入職的教師,將會比我高4點,教我如何心服?
看到舊同事的苦水,的確每月相差$4400,一年五萬餘元(即十年五十多萬啊!),日積月累,首期也夠俾啦。

忽然覺得文憑教師在業內與教學助理同樣不受尊重。

讀經看到「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唉,反正一日未退休,工作也要求人勞力勞心,恐怕「年輕」在這個世代,是人皆厭惡的負資產吧。

真想唱句:福佳始終有你(_______,可填上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教統局等等)...

2007/05/30

溫度計 vs 恆溫器

豪仔傳道引述一個有趣的問題,謹將這問題致送各位老師、各位校長,各教師工會。

William H. Willimon 運用兩種零件來比喻教會在社會中的兩種存在角色:溫度計 vs 恆溫器。若教會是溫度計,她只會跟著環境轉變,過其融入世界文化的生活。若教會是恆溫器,她不但不會跟隨環境升溫降溫,還會產生調溫功效,對環境發輝影響力。
其實在教育的觀點上,我們也可發現類似情況。若校長甚至老師秉持「勇於承擔」的精神,她只會依循環境的要求(埋首於各行政工作、評估、報告...),過其終生學習的無間生活;若學校是後者,她會按學生及本區的需要(甚至社會上不公平不公義被扭曲的文化),對其發揮影響力。

看來,對各位老師、各位校長,各教師工會,不妨撫心自問:「我們屬於哪一類?」

(轉轉載)

2007/05/25

2008 基準試(寫作題目大披露)

題目一:設想你是負責公務員事務的官員,正向外界交代薪酬方案,有一班老師(根據內部同事稱為"all are stupid"的老師)表示不滿,試撰寫一篇說明文,重申你的立場。

題目二:有團體指「中小學學位教師分別設 35% 和 70% 的上限已不合時宜」,試撰寫一文,表達你的看法。

題目三:繼《檸檬茶》之後,試以《文憑教師》為題撰文。

特別提示
  • 請注意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式。每份作業均須連同有關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那些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式。
  • 完成後,請將文章郵寄或親自投遞至政府總部旁邊的廢紙回收箱。


2007/05/22

經驗?呃不到人(當然亦不作考慮)

之前思定的文提到,「世界是公平的,你做了,『經驗值』最終都會加落你身上!」且看我們的政府對『經驗值』的取態如何。

先看看政府的新聞公報,其中有一段題到:

在調高一些職系的入職薪酬的同時,將影響約 12200 名在 1/4/2000 或之後受聘,而目前仍然任職入職職級的公務員。一般而言,受影響公務員的薪酬如較相關職級的新入職薪酬為低,便會被調高至新入職薪酬的相同水平如受影響公務員的薪酬相等於或高於有關職級的新入職薪酬,則調高至下一個較高支薪點,但以所屬職級的頂薪點為限。(綜觀報章,此乃根據七十年代薪償會的一貫做法,若調查起薪點發現低於市場,會調升受影響員工至建議起薪點,而高於建議者亦獲額外增加一個支薪點。但若起薪點高於市場,舊有的員工得到保障,薪酬不需要調低,只影響新入職者,有關做法,亦獲得四個評議會和四個跨部門工會支持)


經過一番了解,我嘗試將現時學位教師及文憑教師的薪酬作比較,也適逢回歸十週年,我由1997年9月入職的同工開始。(從這裡找到個更完整的薪金表,看清楚,最極端的,莫過於一名有五年經驗的文憑教師,收入還不如一名學位新入職教師)

入職年份

調整前GM薪酬

調整後GM薪酬

調整前CM薪酬

調整後CM薪酬

1997 / 9月

28

29

23

24

1998 / 9月

27

28

22

23

1999 / 9月

26

27

21

22

2000 / 9月

21

22

19

20

2001 / 9月

20

21

18

19

2002 / 9月

19

20

17

18

2003 / 9月

18

19

16

17

2004 / 9月

17

19

15

16

2005 / 9月

16

19

14

15

2006 / 9月

15

19

13

14

2007 / 9月

14

19

12

14



我們的政府果然很絕...
內部分化:一方面受影響的是業界的少數(正如「超額教師」也是少數),教育工作者向來對政治冷感且缺乏社運經驗,未必能動員不受影響的同工(準教師也可能唱反調)。

阻人發達:匆忙立法,且關乎金錢利益,一向站在道德高地的教師,無論選擇拒絕加薪、否決立法或使之延誤,恐怕也會被千夫所指,阻人發達。

不難預料,已有人發動網上聯署,而我也趁手上工作稍為放緩,才認真翻閱這幾天全部網上討論(主要是這個這個)不過,貫徹我前文的立場,訴諸投訴未必有效,而且發動社會行動與否,背後還有不少學問:
...作為一個做開工會o野o既,我唔認為你地o既訴求係"冇道理",不過我想你地最好有定心理準備, 管方o既答案會係點,響爭取o既時候,你地都要諗清楚理據足唔足,建基於乜野,同埋管方會點樣反駁你地。管方會響你地質詢o既時候反問你地你地o既訴求所引致o既其他問題點解決,如果你地唔諗清諗楚,管方覺得你地都冇諗清諗楚而只係純粹"錢作怪"的話,咁就好難爭取到你地要o既o野。(來源

備註:教協加薪特刊出席「調薪方案」會員諮詢會回條教師薪級表

注意:財多累身,欲多傷神,誠意推介這個,輕鬆一下。

後記
文憑教師出身,曾出入不同組別中學,積極出席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努力完成碩士學位,箇中的經驗?呃不到人,當然亦不作考慮啦。(唔該政府刪除這個廣告


2007/05/21

不滿的背後

前言
本想寫更多,但課堂的突發事加上課後功課輔導加電話慰問加個別補課,回到教員室驚覺有三疊待改的簿,我不得不節制自己的網上活動...

得悉蔡志森除擔任明光社總幹事,同事也是淫審處的審裁員。《日月報》相關報導應記一功。

七員評學生報不及一級鹹古
不雅淫褻裁決界線模糊
早上評級難以出席
審裁員認會考慮社會情緒

但我個人最為推薦的是這個:
龔立人﹕投訴《聖經》不雅與公共領域

蔡先生身份重疊是事實,但耶穌基督的相關「產品」(基督教團體、基督教徒、基督教學校、基督教價值)在社會層面有影響力也是事實(當然有人視基督教價值並非耶穌基督之專利)。對評審制度之不滿,相信日內會變得明朗;但如阿龔所指,社會泛起對一種以基督教價值為主導的社會之不滿也值得關注,有時我個人覺得,基督教給人一權霸道的印象,但形成這個印象,作為基督徒,我們又應否承擔當中責任?

阿龔在末段的先見,多少也給我身為教育工作者,擔當社會良知的寶貴一課:
分歧是任何社會必然的現實,但如何處理分歧是任何一個社會需要認真學習的事。例如,縱使投訴是一個合理程序,但是否事事都需要行使這權利?當事事都以投訴方式解決的話,信任與寬容、對話與諒解就很難建立,而這些文明是公共領域不可缺。當年青一代(學生、弱勢群體)不再信任年長一代(學校、代表權威的團體)或年長一代也不信任年青一代時,社會的分化將會惡化。

未完的數學堂

我的學生活動

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