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 會 ,總 留 給 有 預 備 的 人

隨機選讀

標籤

2007/05/21

不滿的背後

前言
本想寫更多,但課堂的突發事加上課後功課輔導加電話慰問加個別補課,回到教員室驚覺有三疊待改的簿,我不得不節制自己的網上活動...

得悉蔡志森除擔任明光社總幹事,同事也是淫審處的審裁員。《日月報》相關報導應記一功。

七員評學生報不及一級鹹古
不雅淫褻裁決界線模糊
早上評級難以出席
審裁員認會考慮社會情緒

但我個人最為推薦的是這個:
龔立人﹕投訴《聖經》不雅與公共領域

蔡先生身份重疊是事實,但耶穌基督的相關「產品」(基督教團體、基督教徒、基督教學校、基督教價值)在社會層面有影響力也是事實(當然有人視基督教價值並非耶穌基督之專利)。對評審制度之不滿,相信日內會變得明朗;但如阿龔所指,社會泛起對一種以基督教價值為主導的社會之不滿也值得關注,有時我個人覺得,基督教給人一權霸道的印象,但形成這個印象,作為基督徒,我們又應否承擔當中責任?

阿龔在末段的先見,多少也給我身為教育工作者,擔當社會良知的寶貴一課:
分歧是任何社會必然的現實,但如何處理分歧是任何一個社會需要認真學習的事。例如,縱使投訴是一個合理程序,但是否事事都需要行使這權利?當事事都以投訴方式解決的話,信任與寬容、對話與諒解就很難建立,而這些文明是公共領域不可缺。當年青一代(學生、弱勢群體)不再信任年長一代(學校、代表權威的團體)或年長一代也不信任年青一代時,社會的分化將會惡化。

沒有留言:

未完的數學堂

我的學生活動

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