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 會 ,總 留 給 有 預 備 的 人

隨機選讀

標籤

2006/03/01

選校背後(給家長的分享)


母親大人告訴我,教會陳姨姨有個小朋友下年想入小弟任職的工作間(又是小六升中選校的季節啦?)。剛巧,從豪仔博格看到關於人選擇教會的背後價值:

...當敬拜變得沉悶,當小組組員關係出了問題,當兒童工作一塌糊塗,當講道欠缺笑料時,他(教徒)就會選擇跳槽過檔。這種「市場原則」影響下的教會生活,由消費主義作思想指導,單簡一句,一切以「我」的慾望為依據,無論這種慾望是多麼的有屬靈包裝...
如果將這個概念放入家長選校這個處境,如以能否帶來「愉快xx」之類的口號作為指標,或當某堂的Powerpoint內容既無power又無point,聆聽者便自行選擇其他活動(按經驗多數是滋擾性),一切以其慾望為依據,我想教改的路只會比祖國改革開放的路更加漫長。

其實選校都是個別事件(只是事件影響較為深遠吧),將來家長或其子女會有更多更多的抉擇,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認清我們選擇背後的價值觀,即使誤入一間學校,相比誤入一套價值觀,恐怕後者禍患更為深遠。

最後豪仔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到底教會是什麼?有何要素使教會成為教會?在一切都以量化定生死的世代,「深度」到底是什麼?在全民淺薄化、無知化、感性化的社會,返教會與去戲院看場電影、去唱一場K、去浦下消遣下,又有何分別?
當下,我內心出現四個字,初步總結我對教改的目標:
"返璞歸真..."
amen

延伸閱讀:《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呂大樂著)的書評

(圖片來源:明報)

1 則留言:

Unknown 說...

如果閣下是家長,我不妨直接地問,希望大家不妨廣傳以下問題:

到底學校是什麼?

有何要素使學校成為學校?

在一切都以量化定生死的世代,「深度」到底是什麼?

在全民淺薄化、無知化、感性化的社會,返學與去戲院看場電影、去唱一場K、去浦下消遣下,又有何分別?

未完的數學堂

我的學生活動

訪客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