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另類的課外活動
若非有學生提起,或是早晨路經報攤讀報紙(標題),我想自己都不會了解更多。
對「當時人介紹」的認識,和一般大眾相若,不外乎是巴士廣告、大型招牌云云。引起我注意的,也不再是什麼百萬月薪、千萬年薪,而是今天這類「機構」的營運範式,已經對今日青少年構成明顯且深遠的影響,影響力絕不遜色於MK文化。
由學生親手向「機構」遞上銀紙一刻起,即使在午膳時間忙碌到連扒啖飯的時間也沒有,放學後又餓又倦也要留心去記低每句重點,...成績或許有了些改善,但令我感頭痛的,是那種「我有錢補習,唔使你教」的眼神,「我返去補完習就識做條題目」的解釋,其實,要是今天的教育被批評得千瘡百孔,為何沒有人「鼓起勇氣」,來個罷課,或許索性另覓另類的學習環境吧?
自問在下的學習已經有全方位的取向:由小一開始,每天清晨陪同祖父玩「鋤大弟」鍛鍊腦筋,學「捽牌」、在工廠「搣膠粒」練成靈活的手感;獨自對住家中牆壁苦練「十字西」而學識獨立及在小學乒壇也「稍有名望」;珠心算未流行前已自行翻看棋譜練成「讀棋對奕」;在車廂無所事事便慢慢學成「倉頡」;由遺失近萬元的機械相機到自力更生補習賺錢賠償兼買多另一部Canon EOS,其實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種「本事」,每個人都可有獨立的成長,為何仍要扼殺個人發展,將集體學習這種傳統模式由學校延伸到這些機構?
最後,分享昭和老師描述一位學生的事跡:
亞崗是一所位於鄉村中學的學生,他自小便喜歡工藝創作,學校課堂雖然有些工藝科目,但並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參加了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現稱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銀章級活動,與幾位同學試圖用獨木舟活動貫穿野外鍛鍊科、社會服務科、康樂體育科及興趣技能科。這次嘗試是香港首次有人用獨木舟活動貫穿整個獎勵計劃的創舉。在學校教師四出找尋資源及協助下,他參與獨木舟考章計劃,完成康樂體育科;他考獲獨木舟救生員證書,完成社會服務科;他在大海划獨木舟三日兩夜野宿小島完成野外鍛鍊科;他用玻璃纖維製成一艘獨木舟而完成興趣技能科;最後,他獲得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銀章獎章及證書。這些獎章及證書並不能幫他考試及升讀大學,但嘗試完成獎勵計劃的過程中,使他相信讀書好的人不一定比自己優勝,只要他有自己的本領,夢想是可以成真的。亞崗往演藝學院修讀道具文憑──一項極冷門無人修讀的課程。過了數年,他在電視中出現,並獲第一屆全港道具比賽冠軍,他的中學老師找他協助校際話劇比賽,製作道具,他即時一口答應,更協助培訓學生。他更表示稍後會到美國修讀香港沒有的道具學位課程。查實,學習,不只在於分數,不只在於什麼機構,而在於過程中,能夠累積什麼的信念及經驗,正如我相信「機會,總留給有預備的人」。花三個鐘在補習,至少會令你損失三個鐘用來發展友情愛情親情云云。今時今日,我們可以有很好的「分數」,但又是否代表得到「真材實料」?如果我們仍對那些國際評估指「香港學生成績冠絕全球」而自我快慰,我不敢對香港的未來抱有任何奢望。
延伸閱讀:《仁聞報》的訪問(嫌上面張相太平凡的話,請看看此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